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热点 >

生活不如意 李白攀亲戚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3-08-22 07:08:13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演绎了李白、杜甫、高适这三位大唐诗人的友谊,尤其是李白和高适的交往故事。表面上看,这部影片的主角是高适,实际上却是通过高适的视角,借助高适的回忆,展现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和自相矛盾的个性。

为什么要说李白“自相矛盾”呢?因为他既喜欢当隐士,又渴望能做官,既不断地在作品中表明自己鄙视权贵,又用实际行动想方设法攀附权贵。关于这一点,《长安三万里》略微有些“为尊者讳”,没敢往深里挖,今天我们不妨直言不讳,聊聊李白的真实历史。

【攀不上皇族,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相关资料图)

影片开头,手提长枪的高适与手持长剑的李白初次相见,闹出一场误会,在碧草连天的旷野之中打了一架,两人枪来剑往,势均力敌。等误会解开,李白便让高适教他枪法,自己又教高适相扑。

李白真的懂剑术、会相扑吗?现存文献中不见明确记载,但也并非没这种可能,因为宋朝以前的士大夫确实不排斥习武。往远处看,孔子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即射箭,那是先秦贵族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孔子以后,汉朝文学家东方朔“十五学击剑”,汉末诗人曹植“揽弓捷鸣镝”,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徐庶“好任侠击剑”,唐高祖李渊的侄子李道玄“性谨厚,习技击”……至于李白,公元733年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假如这句自述属实的话,那么无论李白精通剑术与否,至少他是学过剑术的。

跟高适打完那一场,李白作自我介绍,说他是“陇西人氏,李广的十九代后人,与皇家是同族,原籍四川,云游天下”。如今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李白原籍既不在四川,也不在陇西,而是在西域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他未必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后人,跟唐朝皇帝也未必是同族。李白为什么要自称“陇西人氏”和“李广后人”呢?因为唐高祖李渊的原籍就是陇西,唐太宗李世民就自称是李广后人,李白只有将籍贯改到陇西,只有将祖宗追溯到李广那里,才有可能与唐朝皇族攀亲戚。

李白有没有跟唐朝皇族攀上亲戚呢?应该没有成功,但他成功地跟两个姓李的官员攀上了亲戚。其中一个官员叫李彦允,被李白拜为“从祖”,即远房祖父;另一个官员叫李阳冰,被李白拜为“族叔”,即远房叔父。李彦允做过济南太守,李白写过三首《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就是为李彦允写的。李阳冰做过当涂县令,李白晚年曾经投奔李阳冰,他的第一部诗集《草堂集》就是由李阳冰在其死后整理出版。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李彦允还是李阳冰,他们都不属于陇西李氏,而是属于唐朝另一个大家族“赵郡李氏”。更有意思的是,那位被李白拜为族叔的当涂县令李阳冰,年龄其实比李白小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想见,自称“陇西李氏”并与皇帝同族的李白很可能因为攀不上皇族,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投赵郡李氏门下,将比自己年轻的李姓官员尊为同族长辈。

【一生成婚四次,有两次是入赘】

为了能与权贵攀上亲戚,李白不仅在官场上认祖归宗,而且前后两次去做赘婿。《长安三万里》有一段情节:李白即将入赘到宰相许圉师府上,但又担心被人瞧不起(古代中国赘婿地位很低,常受歧视),为此犹豫不决,专程向偶像孟浩然请教,请孟浩然帮忙做决定。这段情节有演绎成分,但李白入赘许府、迎娶许圉师孙女却是史实。

李白的铁杆粉丝、唐朝文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记录李白的婚姻经历:“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李白一生成婚四次,第一次是去许家入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叫“明月奴”,女儿出嫁后病逝;第二次娶了一位姓刘的女士,随后离异;第三次是在山东结婚,生了个儿子叫“颇黎”(即“玻璃”,唐朝人将玻璃当作珍贵之物);第四次则迎娶一位姓宗的女士。这位姓宗的女士是谁呢?影片后半段有所呈现——李白被捕入狱,其妻毫不犹豫地乘船远去,那就是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也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白娶宗氏仍是做赘婿,那是他的第二次入赘。

照理说,能到相府入赘,就能跟宰相攀上亲戚,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李白前后两次入赘的相府都是早已败落的相府。李白第一次入赘许府时,宰相许圉师已经去世半个世纪;第二次入赘宗府时,宰相宗楚客已经被唐玄宗砍了脑袋,宗府还被抄家,家产全部充公。

李白为什么要去败落的相府当赘婿呢?是因为爱情吗?应该不是。假如他与许氏两情相悦,那就不应该再有后面的三次婚姻;假如他与宗氏琴瑟和谐,那么宗氏也不会在他入狱时转身离去。是因为他贪图相府的财产吗?应该也不是。第一,如前所述,李白入赘的许府和宗府均已败落;第二,李白在金钱方面相当超脱,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早年经历:“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在扬州一年花光三十多万文铜钱,还出资接济落魄的公子王孙。既不为爱情,又不为金钱,李白做赘婿是为的什么呢?只能是为了攀附上相府残存的人脉,帮自己走上官场之路。

【攀附权贵,是被当时环境逼的】

李白做官的渴望相当强烈,为此不惜攀附权贵。公元733年,在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中,李白猛夸荆州长史韩朝宗“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请求韩朝宗“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实际上,韩朝宗的名声并不好,不仅放任下属盘剥平民,而且贪生怕死,试图在安史之乱前弃官潜逃。

公元755年,李白又在《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中,将杨国忠比成东晋名臣谢安,被举国百姓所敬仰。然而众所周知,杨国忠是唐朝最著名的奸相,既贪污腐化,又屡出昏招,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唐玄宗的儿子李璘在南方起兵,试图与刚即位的唐肃宗分庭抗礼,请李白做参谋。当时正在庐山“潜心修道”的李白还俗下山,一口气写下十几首《永王东巡歌》,将李璘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诗中有“秋毫不犯三吴悦”“更喜贤王远道来”等句。且不谈李璘起兵是否具备政治上的正当性,单看史料中记载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旧唐书·李璘传》),就不可能“秋毫不犯三吴悦”,而李白“更喜贤王远道来”,那只是他自己终于被重用的喜悦,绝对不是老百姓被搜刮被抓壮丁的喜悦。

为了做官,李白到处攀附,这是他世俗的一面,也是被当时环境逼出来的。唐朝延续了此前几百年的历史惯性,重视门第,轻视商贾,一个人若非出身世家大族,无论多么有才,都很难进入上流社会。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影片之中也有呈现:李白与高适在江夏拜访当地郡守,当看门的得知李白是商人之子时,直接关上大门,并不屑地说:“贩夫走卒这样的贱类下民,也敢来行卷!”李白怎么办呢?只有气得拔剑乱砍,然后狂笑一阵,去黄鹤楼喝酒去也。喝完酒以后呢?还得继续攀附权贵,除非他真的甘心做隐士。

李白甘心做隐士吗?假如只看他的部分诗句,那么他简直就是天生的隐士,是古往今来最没有功利心的隐士。我们小时候都背过他的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完全不屑跟权贵打交道,因为那样会让他觉得不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完全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想辞官就辞官。然而在写完这些诗句以后不久,李白又写了《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和《永王东巡歌》。是李白虚伪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多数人都虚伪,因为几乎每个上班族都发过“老子不干了”的誓言,第二天再接着上班。我们每个人都有爱自由的天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生存本能,当爱自由的天性被激发时,我们都想“明朝结发弄扁舟”,只不过我们没有李白那般才华,写不出那么潇洒的词句罢了。

【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假的比真的多】

关于李白的所有传说当中,他最高光的时刻并不是当隐士,而是被唐玄宗接纳,成为翰林供奉,大醉之后奉旨草诏,让杨贵妃捧砚,让高力士脱靴。然而这段传说是真的吗?只能说真假参半,假的比真的多。

公元743年,在得到一些大佬的举荐以后,李白真的做了官,成为唐玄宗麾下千百名翰林供奉当中的一员(也可能是先做翰林待诏,又升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绝对不等于翰林学士,后者是级别极高的文官,而翰林供奉只是宫廷服务人员,弹琴、画画、写诗、雕刻、木工、理发……任意一门技能得到皇帝赏识,都有机会成为翰林供奉。李白擅长写诗,他是写诗的翰林供奉,并不是替皇帝草拟圣旨的翰林学士。李阳冰《草堂集序》写李白当翰林供奉以后,“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意思是李白出入翰林院,替唐玄宗草拟圣旨,外人都不知道。仅凭这一句“人无知者”,就能猜到李阳冰是在给李白脸上贴金,反正唐玄宗已经死了,死无对证。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白生前向李阳冰吹牛,而李阳冰当真了。

李白当翰林供奉时究竟干了啥,唐人史料中有一点记载。据《唐国史补》:“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李白当翰林供奉时,沉迷于饮酒,唐玄宗让他撰写歌词,他醉得昏睡过去,被凉水泼醒,一口气写十几篇,都不用思考。后来唐玄宗召他上殿,他伸出腿,让大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唐玄宗大怒,吩咐小太监把他推了出去。

另据《酉阳杂俎》:“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郎,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盛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李白名闻天下,被唐玄宗召见,还获赐一双靴子。李白伸开双脚,对高力士说:“给我脱掉旧靴子。”当时高力士已经失宠,只好为李白脱靴。等李白出殿,唐玄宗指着其背影对高力士说:“此人一辈子发达不了(另一种翻译是此人能安守贫穷)。”

按以上两段记载,李白确实被唐玄宗召见过,也确实让高力士脱过靴子,但也因此惹恼了唐玄宗。《旧唐书·文苑列传》写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李白在大殿上喝醉,让高力士脱靴,这是他被罢免翰林供奉职位的直接原因。

可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李白头顶的光环陡然放大,唐玄宗已经不让他写歌词了,而是让他“撰诏诰”,抢了翰林学士的活儿,帮皇帝起草圣旨。再到明朝小说《警世通言》里,李白的光环更是大到无以复加,不仅要帮皇帝撰写《吓蛮书》,而且能让杨贵妃磨墨。明朝文人可能真的把这类故事当成史实,因为这样更能让那些落魄士子在虚幻当中过一把干瘾,在白日梦中化身为李白,也被皇帝召见,让贵妃磨墨。然而,这样的李白本身就是一个白日梦,决非史实。

回过头来再说李白这样,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他的人品问题,实际上,这是整个唐朝的社会环境问题。因为唐朝重视门第,朝廷鄙视商贾,唐朝科举考试的录取和名次主要取决于人脉而非成绩,又因为底层官员的每一次提拔都要经过在职官员的举荐和担保,所以每个出身不高又想出人头地的青年士子都只能如此。

以李白的好友高适为例,他跟李白一样。公元749年,高适写了一首五言长诗《留上李右相》,其中几句是这么夸“李右相”的:“本枝连帝系,长策冠生灵。傅说明殷道,萧何律汉刑。”您是皇家的嫡系,您颁布的政令惠济天下百姓,您就像商朝的名相傅说、汉朝的名相萧何那样圣明。末尾又请“李右相”多加关照:“莫以才难用,终期善易听。未为门下客,徒谢少微星。”您千万不要因为我才能低微而不用,如果不能做您的门客,那我就只能很惭愧地去当一个隐士了。

高适攀附的这位“李右相”是谁呢?他就是李林甫,几乎与杨国忠齐名的唐朝另一位奸相。

文/李开周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资讯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