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商业的地方就有忽悠,有利益的地方水都不浅”。那些无良的唱片商,包括国际知名厂牌,到底做了多少缺德事?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唱片出版商们是如何坑害音乐发烧友的,并结合抽样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资料图】
SACD:是Super Audio CD的缩写,是采用DSD格式编码的音乐光盘介质。其音乐信息量巨大,是Hi-Res高解析音频的一种典型格式。本文目的不是科普,因此不会详细讲解DSD编解码原理。SACD/DSD的音色特点为细腻顺滑自然,细节丰富,信息量大,颇有模拟开盘母带的神韵,与高规格的PCM音乐不相伯仲各有千秋。因此成为众多音乐爱好者收藏的首选。然而可悲的是,目前市场上“真正”的SACD甚至不到半数,大量SACD唱片的母带只是将普通CD光盘转换格式后得到,笔者将其定义为“假”的SACD。这个“假”并不是盗版,亦不是翻版,而是正规唱片公司为了赚钱敛财不负责任,加之消费者不明就里产生的市场结果。
目前市面贩售的SACD的母带素材来源主要有
以下几种形式
1. 原生DSD录音。由于采用DSD编码直接录音的素材无法进行剪辑与后期处理,因此有不少录音虽然采用了DSD编码,但是在编辑与后期处理前,先将其转制为24Bit/ 96kHz或24Bit/ 192kHz等高规格PCM编码格式,待完成后期处理后再转回DSD格式,这种做法存在信号失真,但信息量仍完胜普通CD。
2.低规格PCM数字录音升频为DSD。这里我们所指的低规格PCM包括:16Bit/ 44.1kHz、16Bit/ 48kHz、24Bit/ 44.1kHz、24Bit/ 48kHz或低于上述位深与采样率的PCM。即笔者定义的“假”SACD的一种,这种SACD音质等同或稍逊于传统CD格式。因早期原始录音即采用了低规格PCM,基于此生产的SACD光碟暂且算是唱片出版商“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行为吧。
3. 高规格PCM数字录音转制为DSD。这里所指的高规格PCM包括:24Bit/ 96kHz、24Bit/ 192kHz、24Bit/ 88.2kHz、24Bit/ 176.4kHz或高于上述位深与采样率的PCM。音质仍超越普通CD,但购买此类SACD不如直接去购买PCM格式的DVD-Audio或Blu-Ray音乐碟(如果有售的话)。
4. 模拟录音采用开盘母带,后转制为高规格PCM,经过后期处理再转制为DSD。采用开盘母带直接转制DSD者目前没见到过,但愿是笔者孤陋寡闻。
5.虽然原始录音是模拟录音或高规格PCM数字录音,但是采用了先前发行普通激光唱片时所制作的16Bit/ 44.1kHz数字母盘作为音源升频得到DSD。“假”SACD的另一种,这种SACD音质等同或稍逊于传统CD格式。贩售此等劣质SACD,笔者推断其原因有二:1.原母带损毁或遗失;2. 无权拿到原始母带又急于圈钱。
上述5种情况中,1、3、4音质可达到高解析音频水平,2、5声音等同或不及普通CD格式,建议大家不要购买,请直接购买CD唱片。
如何判断SACD的真假?
最好的方法是靠耳朵听,购买前先去网上找别人抓轨的DSD下载后试听。“假”SACD声音表现粗糙,数码声强烈,声音刚硬缺乏细节。如果听不出来怎么办?听不出来再好不过,可安心听CD,省银子。听觉不灵的朋友千万别硬撑,真没必要。如果非要硬撑,还有第二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看频谱,在22kHz或24kHz被一刀切的就是“假”SACD没跑了。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先将SACD专属数据层[非普通层]以镜像的形式拷贝至电脑硬盘,然后采用Foobar2000软件转制为24Bit/ 88.2kHz的PCM,再用Audition查看频谱图。需要注意一点是,这里所谓的发行时间并非指元年头版。
案例一
唱片名称:VIOLIN SHOWPIECES;
发行时间:2016年;
发行公司:索尼唱片香港部;
原录音类型:模拟录音;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这张由海菲兹的得意弟子弗里德曼演奏,被发烧友们称为“超技小提琴”相信大家几乎人手一张。从频谱图上我们不难看出,高频在22kHz左右就被一刀切得整整齐齐,显然这是采用早先发行普通激光唱片时所制作的16Bit/ 44.1kHz数字文件转制的DSD。不过也难怪,这是香港发行的版本。试想香港能拿到美国RCA的原始模拟母带吗?拿不到母带又想圈钱,那结果......你懂的哈。
案例二
唱片名称:Back to Back;
发行时间:2012年;
发行公司:Analogue Production;
原录音类型:模拟录音;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艾灵顿公爵的这张《背靠背》,对于爵士发烧友而言不会陌生。来自美国的Analogue Production [简称AP] 是一家专门致力于复刻不同音乐类型的名盘的唱片公司。他们先从原唱片公司那里把这些名盘的版权买下来,然后号称是租用最原始的开盘母带分别制作超级音频激光唱片和黑胶唱片。为什么笔者说是“号称”呢?大家看看上面的频谱图,同样是高频在22kHz左右就被一刀切得整整齐齐。不过有意思的是,根据笔者查验的包括盖茨和吉巴托首次合作的被誉为巴莎诺瓦鼻祖的《GETZ/GILBERTO》,比莉哈乐黛《致高贵恋人》以及奥斯卡彼得森三重奏的名盘《应邀演出》等唱片的情况来看,AP公司复刻的众多名盘里,目前笔者发现这种状况的仅有复刻美国Verve公司的品种。笔者分析可能是Verve公司的那些母带保管不善,再加上年代久远,没法达到出版的要求,因此AP公司不得已而采用早先发行的普通激光唱片时所制作的16Bit/44.1kHz数字母盘来转制DSD吧。
案例三
唱片名称: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发行时间:1999年;
发行公司:索尼;
原录音类型:模拟录音;
下面是分别是美版和日版的频谱图:
又一张古典音乐里的超级名盘。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这版“田园”,以他特有的抒情风格,以及对速度和节奏恰到好处的掌控,留下了非常难以超越的演绎。再加上在当时很厉害的录音效果,使得它至今仍是《田园交响曲》的首选版本。笔者分别把索尼的美国部和日本部在同一年分别发行的两个版本的镜像都找来,结果却出人意料。两个版本竟然都是用16Bit/ 44.1kHz的数字音频文件转制的。美国AP公司在近几年也向索尼买来该录音的版权进行重制,可惜笔者没有找到此版本的镜像,但愿AP的重置版本是业界良心吧。
案例四
唱片名称:梦幻舞台;
发行时间:2017年;
发行公司:环球;
原录音类型:模拟录音;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对于那些几乎只听古典音乐的发烧友而言,谭咏麟的《梦幻舞台》实在是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毕竟这是香港环球出的,又是粤语流行歌。但是请大家看仔细了,这张可是业界良心的制作!从频谱图上不难看出,环球是调出了该唱片的开盘母带进行的转制!这张首次发行于上世界九十年代初的《梦幻舞台》,里面最出名的歌曲莫过于《梦仍是一样》。专辑中《卡拉永远OK》的电子曲风配器高频成分偏多,从频谱上看高频轻松达到30kHz,难怪以前卡座论坛上有发烧友喜欢拿这首歌来测器材的相关指标。惟独可惜的是该版本出自环球给谭咏麟出的“超伦”系列,目前没有单行本。
案例五
唱片名称:我住长江头——中国经典艺术歌曲和民歌;
发行时间:2008年;
发行公司:Channel Classics;
原录音类型:DSD原生录音;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终于见到一张DSD原生录音的唱片了。也许有的发烧友会觉得这频谱图的样子有点怪怪的。请别忘了它的编制仅有一个男声,以及一台钢琴伴奏。除了钢琴高频泛音、歌手齿音与呼吸声几乎不含5kHz以上的高频器乐成分。范竞马在该唱片里演唱了《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等艺术歌曲以及《小河淌水》、《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中国民歌,还有两首用英文演唱的歌曲共计二十首。范竞马的嗓子好得不得了,唱功也是没的说,再有DSD录音技术的加持,才让发烧友们能听到一张高水准的中国艺术歌曲和民歌的唱片。
案例六
唱片名称:Come away with me;
发行时间:2012年;
发行公司:Analogue Production;
原录音类型:未知;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诺拉琼斯的《Don’t know why》是《Come away with me》这张唱片的开场曲。这首歌也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首次以普通版本发行的2003年,顺子也翻唱了这首歌曲,收录在了《我的朋友Betty Su》里。可见这首歌曲的影响力。为什么笔者在“原录音类型”一栏写的“未知”呢?因为笔者在该唱片的小册子里遍寻不着录音规格的信息。但就频谱图来看,高频基本上在26kHz左右且为自然滚降,达到高解析Hi-Res音频范畴,是一张良心唱片。
问题与讨论
是不是只要学会鉴别“假”SACD光碟,买高质量SACD碟片就可以欣赏真正的DSD音乐?
否。目前支持SACD或DSD的播放设备中,只有极少数设备能够做到DSD硬解。出于设计制造成本考虑,市售的大部分SACD播放设备所使用的数模转换器(简称D/A模块)先将DSD信号转换成PCM再进行数模转换,您听到的仍然是PCM的声音。如何购置纯DSD播放设备,这里又是很深的水,如有需要将在后续文章中分析。假设您的播放设备非DSD硬解,您又买到了上文情况5的那种“假”SACD光碟,那么实际您听到的声音经历了以下转换:
原始声音>模拟开盘带>16bit/44.1kHz的CD母盘>升频后的高规格PCM>后期处理+均衡器调整+激励处理>转制DSD音频信号>SACD光碟>播放器拾取DSD>播放器转换后的PCM>回放的声音
大家都知道,多个环节多个鬼,那么您最后听到的声音会是什么鬼?呵呵哒!真真假假的SACD唱片与播放设备导致DSD面临尴尬境地,DSD还能走多远真挺难说的。
是不是高频能超越22kHz,不被一刀切的就是“真”SACD?
否。目前出版商也发现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了,学会看频谱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的忽悠手段也相应升级。他们将CD里16bit/44.1kHz的PCM文件通过后期处理,通过激励器软件加入偶次谐波等激励信号,将22kHz之上的黑色区域填满偶次谐波,看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高解析音频信号了,且因为加入偶次谐波,听感细节增多且不刺耳,反而讨好耳朵,但声音还是假惺惺的。
是不是高解析Hi-Res的PCM或DSD声音一定超越普通CD?
否。目前很大部分Hi-Res光碟都是对经典老录音的再版,在压片的前一道工序是音频后期处理,这里负责后期处理的音频工程师的素质和审美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唱片的音色走向。一般来说,首版且原产国的唱片更能代表音乐人想表达的情感初衷。高规格高信息量的Hi-Res并不代表情感走向正确。
是不是DSD直录,且不经过任何后期处理,直接DSD硬解播放就能得到高保真高还原度的声音?
否。一般来说,录音环节的麦克风摆位、线材、录音器材声音取向都会对声音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要经过音频工程师在后期处理环节与压片环节对唱片整体把握与调整,才能得到最接近原始的声音。并不是直接录直接播放就能实现所谓的还原,EQ的调整和激励添加等行为反而不是破坏还原,而是在设法补救,请注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撰写此文
仅为去伪存真
理性客观HIFI
下期再见
么么哒
关键词: